表面處理是一門廣博精深,具有極高實用價值的基礎技術。表面技術起源于古代,早在原始人類時期,人們為了生存,就已經開始利用研磨技術使石器具有鋒利刃口,便于捕獵進食。到了新時器時代,原始人已經開始注重裝飾效果,石器表面十分的細膩光滑。在原始社會里,與研磨同等重要的是原始彩涂技術,在舊石器時代,人們就利用礦石染料對個人小物品進行彩繪涂裝,到了新石器時代,陶器的發明更將原始彩涂技術的發展推到頂峰。
史前時代的原始研磨技術和原始彩涂技術是我國表面處理技術的最早起源,在進入文字時代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表面處理技術也日益進步,種類繁多。到了殷商時期,已出現了專門的作坊和專業的工匠,并成功的將石器和陶器的裝飾技術移用于青銅器的制造之上。而到了唐代,金屬器皿的制造方法更是精密,種類十分繁多,有金器,銀器,銅器,鐵器,鉛器等等。從近代出土的文物之中,我們不難發現,唐代的金屬器皿已開始采用線雕,鑲嵌,鏤孔,鎏金等表面處理方法,造型優美,紋飾豐富。
電鍍工業在我國的興起
近代,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尤其是洋務運動時國內制造業的興盛,極大的推動了我國表面處理技術中電鍍工業的蓬勃發展。在洋務運動期間,西方科學著作不斷被翻譯介紹到中國,實用技術也伴隨著外資的侵入及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源源而來,這一時期出現了由外文翻譯過來的專門電鍍書籍《電氣鍍金》。一些鍍銅、鍍金、鍍銀等技術也在沿海城市的一些外資工廠中的到應用。民國時期我國的電鍍工業深受日本影響,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初期進入發展期。20年代鍍鎳極發達,占據電鍍主導地位,當時應用的五種鍍鎳原料(鎳板、鎳鹽、硫酸、硝酸、拋光膏等)全部依靠進口。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到解放前。
解放后,我國開始向蘇聯派遣大批留學生學習技術,這也造就了建國后我國第一批電鍍工程技術人員。同時,我國也開始了自主研發之路,這一時期出現的寬溫度全光亮硫酸鹽鍍銅工藝,解決了原來國內外該工藝操作溫度上限較低的大問題,同時還使我國塑料電鍍得以迅速發展。當時該工藝在全國得到廣泛應用,影響甚大,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北方形成以北京、天津、沈陽為中心的技術研究陣地,南方形成以上海、廣州、武漢、重慶、廈門以及臺灣的技術研究陣地。
改革開放以后,電鍍工業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這個階段大批境外廠家進入中國長三角、珠三角、渤海彎這些地區,電鍍第一大省廣東集中了全國電鍍總量的1/6~1/7,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區占到廣東省的1/3。但是電鍍工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一些問題,就是污染的問題。因此我國電鍍工業在95年以后到現在又興起一個高潮,就是以清潔生產為標志,研究一些新的節能、減排的技術。
涂裝技術的進步和涂裝生產線的引進
電鍍工業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國的涂裝工業也在向前邁進,50年代,我國從蘇聯技術引進,在一些援建的項目中開始建立了涂裝生產線,但這些生產線一般是鋼板焊的槽子加鋼結構的噴(涂)漆室和干燥室(爐)組合的,由電葫蘆手工吊掛工件(少數用懸掛輸送機)運行。當時的酸洗槽一般均為鋼板襯鉛,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現了襯玻璃鋼或全部采用玻璃鋼的槽子。
從60年代開始,由于輕工業的發展,首先在自行車制造行業出現了機械化生產的流水線和自動化生產的流水線,以及在原有槽子流水線生產的基礎上加上程序控制的小車形成的程控流水線,這些主要是在上海和天津地區,當時中國涂裝工業的主要任務還是以防腐為主。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外涂裝技術的發展,通過技術引進和與國外技術的交流,中國涂裝技術開始飛速的發展,在涂裝自動化生產方面,靜電噴涂和電泳涂漆技術的推廣應用、粉末噴涂技術的研制及推廣,特別是中國家電行業、日用五金、鋼制家具,鋁材構件、電器產品、汽車工業等領域的蓬勃發展,使涂裝事業有了明顯的進步,在涂裝生產線中還出現了智能化的噴涂機器人。
進入本世紀以來,隨著人們對自然現象的廣泛研究以及工業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對傳統的表面技術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進、復合和創新,涌現出大量的現代表面技術。表面處理技術也以其高度的實用性和顯著的優質、高效、低耗的特點在制造業、維修業中占領了日益增長的市場,在航空航天、電子、汽車、能源、石油化工、礦山等工業部門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可以說幾乎有表面的地方就離不開表面處理技術。表面處理的快速發展及廣泛應用被認為是制造領域中的重要進展。目前,技術成熟并投入工業實際應用的表面處理技術已多達上百種。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表面處理技術也必將伴隨著人類的文明和科學發展而進步,并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